1. 历史沿革:
绿色矿业与资源工程学院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49年3月建校的抚顺矿山工业专门学校。1958年9月,抚顺矿山工业专门学校升格为抚顺煤矿学校;1980年11月,抚顺煤矿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1984年5月,抚顺煤矿学校更名为抚顺煤炭工业学校,隶属于原煤炭工业部;2000年10月,抚顺煤矿学校整体并入抚顺石油学院并成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2月,抚顺石油学院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2年6月,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成立矿业工程学院;2020年6月,撤销矿业工程学院,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与矿业工程学院采矿工程等专业整合,成立土木工程学院。
2025年5月28日,学院更名为绿色矿业与资源工程学院。
2. 专业概况
学院现有建筑工程系、给排水工程系、采矿工程系,设有采矿工程、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和“土木工程”为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术型)和“资源与环境(矿业工程方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建有“辽宁省石油化工特种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和“防灾减灾工程研究团队”。
3. 教学、科研资源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中高级职称教师为骨干、青年教师为后备,梯队结构合理、发展完善。在职员工总计52人,其中专任教师41人。年龄分布为:40岁以下20人(占比40%),40-50岁17人(占比34%),50岁以上13人(占比26%)。教师平均年龄42岁,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达74%。
专任教师中,博士研究生学历26人(占比62%);教授3人(占比7%)、副教授17人(占比40%)、高级工程师1人(占比2%)、高级实验师1人(占比2%),中高级职称教师合计占比52%;讲师18人(占比43%)、助教2人(占比6%)。另有校内硕士研究生导师23名、校外兼职导师4名及企业导师1名,其中国家级人才1人。
学院秉承石油石化办学特色,依托“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开展低温特种建筑材料工作性能、大型结构健康诊断、岩土稳定性评价与利用、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学院组建了防灾减灾工程研究团队、“绿色能源与深地储能研究院”、矿山资源开发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建立了低温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非接触全场应变测量DIC系统(VIC-3D)、低温环境控制系统、低温冻融循环试验机、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低温压力试验机等设备,结合石油石化特色及东北季冻区特点,聚焦学科前沿,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学院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承担省级教改项目近10项,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主编出版教材10余部。
4. 教科研成果
学院近三年累计横向科研经费1100余万元(纵向经费149万元),其中2022年获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共计120万元。教师发表SCI和EI论文42篇,获发明专利4项;实现成果转化3项(其中1项转化收益100万元);出版一级著作4部;获省部级副职领导批示咨政报告2项。2024年,学院教师发表热点高被引论文3篇;成功主办或承办国内学术会议1次。2025年已到账科研经费168万元,其中省级纵向项目3项(18万元),获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21年曾获同类奖项)。
2025年度,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2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6项,校级项目18项;组织申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106项。指导学生参赛成绩显著:获第九届辽宁省研究生结构数值模拟竞赛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2025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 3V3对抗赛省级一等奖、步兵对抗赛省级二等奖;获米兰设计周省级三等奖、辽宁省第三届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省级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