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动调查研究走实见效,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切实提升实践育人质量,暑假期间,学院团委组建2个省级团队、1个校级团队奔赴辽宁省营口市、庄河市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调研土特产品产业转型,促进乡村振兴
学院组织“土木北纬39杏儿小分队”实践团来到庄河市太平岭满族乡歇马村开展乡村振兴促进活动,深度挖掘当地特产水果歇马杏农业产品发展价值。歇马杏个大如桃、色泽金黄、杏香浓郁,被誉为“杏中之王”,是大连庄河市“十大农业品牌”,也是享誉全国的“辽宁特产”,还曾走进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但由于生长条件严苛、熟果持续期短、难储存、难运输、十年九不收等原因导致当地歇马杏经济年产值不稳定、收益不稳定等问题。

调研实践中,实践团走访了歇马杏种植农户、果园、加工企业,了解了歇马杏的产量、收入、种植面积、销售模式等情况。实践团在调研基础上对歇马杏产业发展现状、需求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政策和发展方向进行充分研讨。调研后,实践团将在融合歇马杏产品文化、产品包装设计、产业链深加工、储藏运输改善措施、销售渠道拓展等方面撰写调研报告,全方位提升歇马杏产品知名度、美誉度、销量,增加农户价值收益,提升大连庄河市歇马村农业产值,促进乡村振兴。

调研鲅鱼电商产业发展,促进小型渔民增产增收
学院组织“土木拾味百家小分队”实践团来到营口市鲅鱼圈区开展乡村产业发展助力活动。实践团分别来到渔民家庭、海鲜市场、营口电商产业园、营口港开展调查研究,聚焦小型渔民鲅鱼销售难题,为小渔民寻求增产增收方法。实践团先后了解小渔民个体的收入来源、销售渠道、分销难题,了解海鲜市场的商品来源、收入模式,了解营口港鲅鱼产业物流现状,境内外运输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实践团深入研讨,决定小型渔民应脱离鲅鱼中间商收购环节,适合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形式,与物流公司合作直接将新鲜鲅鱼销售给终端客户,建立“产销运一体化”经营模式,以提高净利润。同时将鲅鱼文化与渔民、渔家特色融入,开辟鲅鱼渔家乐、鲅鱼捕获体验等经营模式,全方位促进小渔民增产增收。

调研红旅文化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乡村规划建设
在社会实践中,实践团还分别寻访南部昌盛街道拉打腰村、庄河石山乡元和村等红色地标,沿着英雄的足迹,追随英雄精神,调研当地红旅文化产业发展,为乡村规划建设建言献策。石山乡元和村是解放海南岛战争中牺牲的战斗英雄都元和烈士的故乡,战斗英雄都元和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其悠悠赤子心,拳拳报国情的红色英雄故事感染着每一位大学生。庄河市打拉腰村是辽沈战役前八路军挺进东北的登陆地,又是东北解放的出发地,当地红色教育资源丰富,红旅产业附加值有很大潜力。实践团在实践调研后,围绕如何激活红色基因,发挥红色资源铸魂育人作用,进一步提升红色教育成效进行研讨,深入挖掘红旅文化产业价值,以产业园的形式向社会提供参观、文创、接待、服务、餐饮、住宿等服务并进一步挖掘如何将红旅资源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转换成经济效益,形成咨询建议。

学院团委组织优秀青年学生走进乡村进行社会实践,开展调查研究。他们头顶烈日、脚踏热土,一路跋山涉水,他们的实践足迹遍布辽宁环渤海经济带的山林、海边、乡村,用青春赋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下一阶段,学院将继续坚持党建带团建,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积极深化探索“三下乡”品牌项目,推动学院“三全育人”工作发展。(撰稿人:陈俣 吴青远 校对人:何立 审稿人:韩杰/孙光普 摄)